主 旨: 檢送國科會人文處藝術學學門講座「物質與儀式: 藝術史與宗教研究的整合視野」資訊1份,歡迎轉知並鼓勵所屬踴躍報名參加,請查照。

說 明:
一、 國科會為推動藝術學學門領域之前瞻議題探索,及跨學門之交流與整合研究,辦理第六場次【藝術學學門前瞻/跨領域系列(2022-2024)】視訊講座,邀請萊斯大學亞洲跨國研究系的黃士珊副教授擔任講者,講題為「物質與儀式: 藝術史與宗教研究的整合視野」,期待以論壇方式激盪研究人員,開拓富有學術創意之命題或共組跨領域研究團隊,對國際前瞻學術議題進行整合性研究。
二、 講者簡介:
(一)黃士珊 (Shih-shan Susan Huang),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及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耶魯大學藝術史博士,現任美國萊斯大學 (Rice University)新成立的亞洲跨國研究系(Transnational Asian Studies)終身職副教授。她的研究領域為亞洲藝術史、中國繪畫史、道教及佛教視覺文化、佛教版畫等,曾獲耶魯大學藝術史博士論文獎 (Blanshard Prize)、哥倫比亞大學藝術與考古學系梅隆基金會博士後獎學金(Mellon Postdoc Fellowship)、蔣經國基金會學者研究獎學金、美國學術團體聯合會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ACLS) 副教授研究獎項、大學美術聯盟 (College Art Association/CAA) 專書出版獎助等。她的代表作Picturing the True Form: Daoist Visual Culture in Traditional China (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12;中譯本《圖寫真形:傳統中國的道教視覺文化》,祝逸雯譯,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22),被評家們譽爲一部極具里程碑意義的必讀作品。此書以文化史的角度,分析道教圖像的性質及運用,其海量的内容包括繪畫、圖表、地圖、版畫等不同媒材。她的最新專書,The Dynamic Spread of Buddhist Print Culture: Mapping Buddhist Book Roads in China and its Neighbors,即將由Brill 出版。此新著運用視覺分析、空間定位(mapping)、網絡研究等方法,結集大量考古、傳世版畫及其他媒材的視覺材料,以「佛教書籍之路」的觀念,重新檢視佛教版畫在知識及信仰傳播、視覺文化交流等多層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她與其他領域的學者多次合作,推動跨學科的研究,如在2017年與華盛頓州立大學宋史專家伊佩霞教授合編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in Middle Period China (Brill, 2017)。此論文集選錄來自不同學科的學者們對中古中國視覺及物質文化的新論。又如2023年,她與普林斯頓大學的敦煌佛教研究泰斗太史文教授為共同召集人,籌備《佛教與亞洲宗教的儀式與物質》國際會議。他們向全球從事宗教、藝術史、人類學、歷史、文學等研究的中青代學者群,廣徵最前沿的研究,于六月在普林斯頓大學召開大會。有關黃士珊更多的學術訊息,歡迎參考〈shihshansusanhuang.com〉。
三、 講座內容:
(一)近年來,藝術史與宗教史此二領域都經歷了「物質的轉向」(a material turn)。藝術史的研究對象,漸漸從傳統的宮廷收藏及文人名家書畫,擴展到無名或集體的作品,包括工藝、日用品、宗教水陸畫、織品與服飾、刊載于書籍的通俗版畫或符籙、海陸考古(墓葬或沈船)所見陶瓷及金銀器等。而研究的問題,也從純風格及鑒賞,延及對觀衆反應及使用功能等社會文化脈絡的探討。在宗教史學門,越來越多的研究,也從以教義及思想爲主的議題,轉為關注宗教實踐的物質面向,如道場的空間佈置及物品擺設、儀式與經典的關係、儀式參與者在此場域内所進行的活動(包括可見的動態表演及不可見的内在冥想),以及視覺及物質材料與這些活動的關係等。縱觀此二趨勢,藝術史與宗教研究學門因對「物質」的共同關注而有了更多交流的可能性。此次講座,黃士珊將以「物質與儀式」爲題,例舉東亞文化圈與佛、道教經驗相關的視覺及物質文化,與觀衆分享傳統藝術史、視覺及物質文化研究以及宗教研究等學科整合後的新視野。講座進行方式為由黃教授主講100分鐘,並安排50分鐘Q&A,讓我們共享一場激盪腦力的視訊饗宴!
四、 前揭視訊講座相關內容如下:
(一)主持人:盧慧紋教授|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二)講座時間:112年7月29日上午9:30-12:20。
(三)報名方式:請於112年7月25日下午5:00前,至以下網址報名:https://forms.gle/GoeMDCUvRtfaUPHC6。